金钱与价值
金钱与价值
核心前提
- 人口不变,经济稳定的情况下,流通金钱的总量与社会劳动力总量都是相对恒定的。
- 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脑力包括决策、管理、创造等。
- 金钱流转是人与人之间的,而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 只能把钱付给人,也只能把商品/服务卖给人。
- **人买的不是需求,而本质上是他人的劳动。**付钱是为了换取他人的劳动(以资源或者服务的形式),而不是为了换取物质(严格来说是需求满足,但为了简便称为物质)。
- 先考虑理想情况,以此讨论性质,故假想无政府监管的纯资本市场。
因此金钱的唯一价值是人的劳动,价值只在社会的劳动交换中产生。
在纯市场中,社会流通金钱的总价值等于社会在一段时间内的总劳动力,这是相对恒定的。
价值和价格
- 买同样价值的东西完全可以花不一样的钱,通货膨胀和紧缩也会影响整体关系。
- 决策、管理、创新属于脑力劳动,但是这也混淆了不劳而获的概念。
- 稀缺性对于价值的提升是伪概念,它只能提升价格而非价值,这也是垄断的本质。
不平等之源(剥削的本质)
- 由于总劳动和总金钱价值是大致平衡的,当有人通过任何非劳动的方式获取金钱(如通过控制劳动工具所有权以控制分配权),用劳动获取金钱就会变得更困难。
- 如果一部分人通过更少的劳动换取了更多的金钱,由于等价性,另一部分人就必须通过更多的劳动换取更少的金钱。
- 这本质是让别人替自己劳动。
封建权贵与资本家的本质区别
封建时代的情况:
- 权贵通过少量劳动加所有权,换取了能兑换更多劳动力的金钱。
- 当权贵的钱一直增长,平民的钱对应的劳动量总体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买得起生存所需的他人的劳动。
- 平民不是不需要他人劳动,是平民买不起他人的劳动了。
- 这部分人每个人付出的劳动都比所获得的他人劳动多,而多出来的劳动由权贵接收,于是形成了阶级剥削。
- 虽然不公平,但权贵的主要目的是消费和维持现状,不会追求无止境的增长,是相对稳定的。
资本的情况:
- 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追求无限增殖的金钱,以钱生钱,并以此为目的进行商品生产。
- 资本家不再以满足消费为最终目的。他们必须不断将利润再投资以扩大生产、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抢占市场。
- 投资人的获利形式决定了资本只会涌向“增长最快”的企业并帮助其吞占市场,其它的都会被淘汰。
- 不增长对于资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说资本的本质就是扩张。
资本的异化与矛盾性
身不由己:
- 因此当成为资本家时,他的行动就不是由他自己说了算了,不是人控制资本,而是资本控制人了。
- 不是人不想,而是不这么做的都被淘汰,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剩下来的只有纯正资本家了。
矛盾性:
- 此时,生产不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为了获得利润以扩大生产。
- 工人的工资成为了成本,占人口多数的工人的购买力(工资总额)被系统性压低。
- 同时,资本家积累的利润主要用于再投资(扩大生产),而非消费产品——资本又不是为了自己的实际需求才生产的。
资本循环的必然结果:经济危机
- 这就造成了这样的情况:
- 生产出来的商品需要有人买才能实现利润,而资本家加上所有工人工资形成的总购买力必然跟不上所有生产能力产生的商品总价值的膨胀。
- 这个系统必然需要外界的购买力来维持,而在封闭系统中,必然面临商品卖不出去的情况。
- 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更多东西卖不出去,形成连锁反应,就是经济危机。
资本循环里的金钱越多,用于满足实际需求的金钱循环就越少,社会需要钱流动来保持活力,最后流不动了就经济危机了。
缓解措施与虚拟经济
缓解措施:
- 借贷、印钱、战争、基建、虚拟经济、流通加速都是在试图扩大流通量,但是无法改变资本追求利润聚集金钱无限增长的本质,只要不能遏制资本增长,那么都不能治本。
- 这些只能缓解,增加流通总量,不改变性质。
虚拟经济与金融泡沫:
- 其试图脱离实体经济进入虚拟中无限的范畴,属于增大流通总量的尝试,对性质影响有限。
- 是一种吸收金钱离开流通市场以尝试脱离锚定的游戏,毕竟其中的金钱不用于实际需求。
- 但其依赖于实体绑定价值的本质反而加速了其破灭——其金钱需要兑换才能有价值,于是泡沫越繁荣,实体经济越脆弱。
生产力发展的障眼法与囚徒困境
障眼法:
- 生产力发展看起来有用,它看起来是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是就如前面提到的,总的劳动力是没法随着科技改变的。
- 科技只是增大了劳动力兑换生产力的比例,增大的是生产力总量,而金钱总价值对应的是劳动力总量,这是一个致命的障眼法。
- 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们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力创造足够维生的价值(减少必要劳动时间),于是资本有了更大的劳动力吞占空间。
- 这体现于:
- 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显著减少劳动时间。
- 商品金钱价值往往并不会随生产力发展同步减小。
- 生产力发展确实是进步力量,会创造新需求和行业,但不论其需求和行业怎么变,资本驱动的生产力发展必然不脱离增大剥削的本质。
- 生产力越发展,工人维持生存所需对应的劳动越少,那么同样的工作时间资本侵吞就越多。
- 生产力越发展,同样劳动力生产的同样质量的产品就越多,而资本利用价格的滞后性就能换取更多的劳动价值。通过垄断甚至能抵消竞争带来的价格降低。
- 而宏观上,就是资本能侵吞更大比例的社会总劳动力——对应更大比例的价值,而不崩溃,这是为什么生产力发展能缓解资本危机。
- 当企业从降薪转为裁员时,生产力再怎么发展都没用了,这不是生产力问题,这是分配问题。
囚徒困境:
- 资本要赚钱,就要工人替他们劳动,于是工人总薪水必然小于他们劳动所创造的总价格。
- 一个企业这样没什么问题,但是所有行业都这样就问题出现了,形成了囚徒困境。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不平等(剥削的本质)来自于用非劳动方式获取金钱,不可持续(资本异化的本质)来自于不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而生产和劳动。
两种价值标尺的混淆与重新梳理
两种价值标尺:
- 前面提到的所有价值,统指金钱价值或劳动价值,锚定于社会劳动总量,但以人直觉的价值是以必要生存需求/满足需求为标尺的,为需求价值或直观价值。
- 需求不仅包含个人需求,也包含社会管理需求(基建和政务运转等公共服务),于是劳动和需求总是能对应的。
- 生产力的发展增大了劳动价值兑换直观价值的比例,单位劳动能产出更多物质——准确来说是更能满足需求。这被解释为“劳动创造了更多价值”。
- 在健康的社会中,这会带来必要生存需求的提升,最终劳动产出与需求满足会重新趋近平衡,这体现在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 理想情况下,金钱只能换取人的劳动而不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只改变单位劳动量生产的物质,与金钱兑换劳动量的能力无关。
- 资本混淆了两者,钻了普通人直觉的空子,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廉价直观价值大量换取宝贵劳动价值实现循环侵吞,并试图阻止必要生存需求的提升以维持缺口,这是前面提到的障眼法的致命之处,也是所谓产业后备军的深层本质。
- 前面提到的所有价值,统指金钱价值或劳动价值,锚定于社会劳动总量,但以人直觉的价值是以必要生存需求/满足需求为标尺的,为需求价值或直观价值。
重新梳理:
- 劳动价值/金钱价值,相对恒定,锚定于社会劳动总量和金钱流通总量,随人口和平均劳动量变化。
- 需求价值/直观价值,相对恒定,锚定于社会必要生存需求,随时代发展。
- 价格,是最外层的外衣,是波动且可以被操纵的(稀缺性),同时受到劳动价值和需求价值影响。
- 生产力,决定劳动价值兑换需求价值的能力/比例。
资本借助人的直觉,以及技术发展和垄断,混淆了物质量与劳动量的概念,用过去少量的劳动量(金钱)换取了现在更多的劳动量(少量劳动产生的大量物质交换了更大的劳动力契约),这是可耻且有害的。
但是若仅此而已,资本与过去的权贵并无本质差别,其与过去权贵的本质不同在于,它割裂了劳动与需求的关系,将劳动生产的目的异化为了赚取利润、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是满足实际需求,这注定了它不可持续。
生产力发展本是好事,但是在病根未除的情况下,相当于补到了病灶上,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出世。
现代经济学大部分是资本的借口,资本对资源配给的贡献也远小于其占用的资金——良好的资源配置应该以需求而不是以利润计算。
伪需求、异化与问题的根源
- 伪需求与异化:
- 劳动生产与需求满足总是对应的,既然资本减少了流向实际需求的劳动,那么多出来的这部分劳动对应的目的就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的伪需求。
- 资本的罪恶在于通过股份/上市将增长产生的利益散发开来,创造了更多的伪需求,自此将增长的推力彻底转交给了资本而不是人,丧失了生产的控制权。
- 于是所有雇佣劳动都在这个推力下被异化了,利润成为了劳动的唯一目标,需求不再重要。
- 仔细想想,现在我们工作,居然绝大部分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利润,而不是满足他人需求,可见异化之深刻。
- 发展的下一阶段是挖掘需求、创造需求,继而将需求也异化。
- 相当于最后把水抽走没有可正常循环的了,阴阳隔绝,最后自取灭亡,可叹。
要解决问题,需要意识到这并不是私有化的固然弊端,私有化确实是不公平的原因,但资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信息的隔绝,上市的推力导致的一系列不匹配。
解决方案的核心路径
- 明思想,让所有人知道付出的金钱应该始终与劳动绑定而不是物质,通过公示劳动量,不再容许高昂金钱买工业廉价品,从根源切断以利润为目的的劳动生产。
- 断增殖,拒绝资本以信息隔绝将劳动力卖出更高价钱,同时通过对重资产征重税遏制资产增殖。
- 硬保障,确保从物质上而不是金钱上为所有人免费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解决“生存焦虑”对低工资的容忍,带来安全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目的是让人不需要存钱,让金钱回归原本的交易功能。
- 散私有,生产工具拒绝私有化,人人都可劳动。
- 可以是强大的公共部门、合作社经济、社区所有制、开放的知识与设计共享。
- 可以不接受雇佣自己生产,这允许人不接受低于实际生产价值的工资。
- 这实现了反垄断,拒绝操纵稀缺性。
劳动生产动力完全可以不为利润,只为需求,资本这种以利润为劳动驱动力在人类史上才是罕见事件。
解决方案的关键不在于彻底消灭市场,而在于重塑市场运行的规则和目的。市场可以作为工具服务于满足真实需求、促进劳动交换,但其目标必须被限定(遏制无限增殖),其基础(关键生产资料、基本保障)需要去商品化/社会化。
资本主义的症结是,将追求利润当成了一个需求,这进而挤占了正常的需求,并因此异化了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