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4-09

大约 18 分钟

2024-09

免责声明

本页面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含有口胡和暴论,请谨慎甄别。

3

珍惜,但不被过去束缚

随便放下当然不好,但是搞清楚后(想无所想)放下又不一样了

当人不再经历“现在”时,在精神上就相当于死了

情绪有加深记忆的能力,而仪式拥有告别的能力

聊天记录

小豆:

如果过去的事无法挽回,思考它只会徒增痛苦,那么就应该无视它吗

可是这种行为很low诶,我不想变成这么随便的一个人

不想变成一个无情的人

只为自己的痛苦和快乐考虑

sch246:

确实不应该无视痛苦(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好好审视它,有情绪接纳情绪,能吸取教训就吸取教训,没营养的话该放下放下,过去已经过去,重要的是过好现在

随便放下当然不好,但是搞清楚后放下又不一样了

一回想起来就痛苦也不必着急去接受,说不定不是时候,还缺少些认知什么的,未来哪天就能释怀了

小豆:

草籽这些考量,还是为了自己

为了自己的将来,自己的教训……

但是我所讨厌的理由是这样的[引用: 只为自己的痛苦和快乐考虑]

抛开那些功利主义的考量,我也不想变成一个无情的人

sch246:

小豆想成为的是什么样的

小豆:

不会放下过去的人,而是对过去的宝贵经历都好好珍惜的人

为什么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呢

因为我讨厌不这么做的人

jk:

我就不一样了

我在证明自己不应该活下去而活下去

但我保证我不会伤害其他人

sch246:

珍惜过去的经历本身是积极的,这体现了对生命历程的尊重和感恩

并且保持对过去的情感链接也是维持自我完整性的重要方式

但是,这不一定要体现在记忆或情感之上,过分执着于过去无法释怀,会阻碍新经历,新情感的形成,这本身是不健康的(其实就是提醒你还有流程没完成),当人不再经历“现在”时,在精神上就相当于死了

如何释怀过去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各种仪式就有这种作用

我们可以在保持对过去的珍惜和感恩的基础上,带着它们对我们的改变,继续生活下去

永生之人

我觉得这是心理不够健康导致的,真正永生的人必然保持着对“现在”的热情,并且有事情可做

假设有这么个长生者存在

人脑记忆海量的信息并不是负担,记忆索引是足够高效的,关键在于不能被过去所束缚

我认为过去的一切经历都在塑造着长生者——他所经历的一切细节都是有意义的,而他对现实的洞察和体验也应该会越来越深刻和真实

长生的人必然会深刻领悟到自己与周围世界是时刻交互、融为一体的,,我们很难想象那样的境界

聊天记录

sch246:

说起来,有的小说对于永生的观点就是,永生的人必然将自己埋葬在过去之中

理由无非是,各种情感起伏,大大小小事件都已经经历,要么是困于过去之中,要么就好像迷宫的探索到了尽头一般,会让人索然无味

但是我觉得这是心理不够健康导致的,真正永生的人必然保持着对“现在”的热情,并且有事情可做

E:

大部分永生的人不都是存不住过去吗

就我阅读量而言

活在过去的

那得过的有多惨

处境有多绝望

才会一直活在过去

sch246:

我阅读量也不多)

是这样的

过去不可改变又纠结于过去

那不是很痛苦(

说起来我也有

想起来脚趾抓地的各种事情

没能释怀导致的

pcc:

我有个很熟的亲戚就很喜欢纠结过去的事

很喜欢去琢磨之前那些做完的事,然后动不动就说,之前某事的某某某地方做的不好

嗯,有时身边的人会跟他说别老纠结于那些问题了,他就不说话,过一段时间又开始说

jk:

我会想

然后抱头

然后摸着自己脑袋说“过去的我已经死了”

吓不吓人,主要看人有没有被欲望牵着走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穷山恶水出刁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地位高的由于情商高,往往反而好说话

但是也有例外:明面上跟你和和气气的,如果你说错半句话可能背后就得给你办了

这是为何?被欲望牵引了,依旧处在争夺追抢的环境之中

所以我觉得,地位高低和财富多少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吓不吓人,主要看人有没有被欲望牵着走

与人相处就是要多拆滤镜

现在我觉得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多拆滤镜(

只要没有滤镜,没有错误期望,那么就不会有各种失望产生的冲突

8

自我的延伸有两种

我觉得逐利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止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万物的关系,都是在相互盗取(《阴符经》)

问题在于,“自身”的定义是可以外延的

这种延伸有两种

  • 以自身为中心的外延,例如追名逐利
  • 以共同体为中心的感受,比较像蜂群思维

我还想指出一种不健康的思维,就是将自己看得过于低下,结果导致了害怕考虑自己,相当于后者减去前者——但是不包括自己的蜂群思维也是不完整的,对待自己至少也不能比别人差

共同体是嵌套的,从两个人开始,到小团体,班级,学校,社会,乃至自然等等(《被讨厌的勇气》)

ai 提到了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1. 前习俗水平

    • 阶段1:服从与惩罚取向(行为是为了避免惩罚)
    •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行为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2. 习俗水平

    • 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取向(行为是为了获得他人认可)
    • 阶段4:法律与秩序取向(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
  3. 后习俗水平

    •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契约和个体权利)
    • 阶段6:普遍伦理原则取向(行为是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即使它们与法律相冲突)

除了我觉得不应该设置一个所谓“最高阶段”外,前面我是大体认同的

虽然字很多,但是核心是围绕 他者、权威、规则 的,主线是 自我 -> 他者 -> 契约/权威 -> 普遍伦理/超越 (有种被拐跑又醒悟的感觉)

相比之下,关怀伦理学则走了另一条道路,以关怀为主线,从关怀自身开始,渐渐扩大到更多的共同体

我觉得这两者是互为补充,殊途同归的

难以判别性

我意识到一点,表层行为只能作为相对具体概念的特征

例如,足够高水平的道德就超过了固定规则的束缚,而关注一些更为抽象的因素,用表层特征判别它是不合理,也抓不住的

我觉得可以假设,在足够高的层级下,任何可能固定规则的束缚,都有例外情况

宏大理想始于脚下

宏大理想可以有,但是不能眼高手低

脑补了不等于到达了,如果想要达成理想,恰恰不能活在理想中

这往往会因为落差而对现实产生排斥,下意识逃避,从现实接收的信息越少,那么决策能依据的数据就越少,越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

良好的发展应该以宏大理想作为参考方向,而下一步怎么走,应该以当下现实为基础和前提,才能持续获取意义和前进动力

这并不是反对设立目标,实际上,距离不远的话还是挺有用的,两边相互对接,路径就容易出现了

这有几个条件:

  • 下一个目标不能太远,远到十万八千里那盯着反而会耽误路程
    • 就好像走迷宫,如果一系列点标好了,两两连接是很容易的
    • 但是若距离太远,倒不如专心走脚下的路,有个大方向就行了
  • 期望必须有足够的现实依据,有足够的基于现实的理论/数据支撑
    • 否则虽然有努力,但是依据不够,指导不够,这种期望驱动便脱离了现实,抓不住当前的重点;即使看起来总比混吃等死有进步,但是不会有好的成效,或者收效甚微

13

我们太容易无意识进行思考和认知了

毕竟是自己本身的意识体,自己本身的下意识逻辑

需要慢慢地变得有意识起来

因为我们太容易无意识进行思考和认知了

很多就是下意识的, 或者就是之前经历留下的认知,这也包括对任何现象的主观评价/滤镜

有思考,但是意识不到思考本身,这种自动反应就会导致僵化

有道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指的就是自动反应和这种觉察

(tip:这是有应用场景的,只要不被其限制就行)

我称其为第一手信息和第二手信息

第一手信息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原始资料,第二手信息则是对前者进行处理后获得的参考资料

比如看到了绿色的树,第一手信息是这个树看起来的样子本身,第二手信息是好漂亮/有生命力的树、好压抑的树、没什么用的树等等

第二手的信息是受到经验和当前感受的影响的,是过滤了信息的,带有情绪偏向的

这样的过滤是有用的,它能帮我们快速筛选需要的信息

但是如果被其限制,我们就会陷入僵化/偏见,甚至陷入情绪的负面循环中...充分的现实信息输入本身就是一种疗愈,但是第二手信息会阻隔它

有这些想法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微妙的是,对自己的想法的觉察,其实也是一种第一手信息

一旦对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有了评价,觉得这样思考不好,感到不舒服,这样的认知本身又变成了第二手信息

如此嵌套,就会让人陷入无尽的思考当中,就是因为过于在意自己的想法好不好,想法才会反反复复

不急着评价也不去惩罚,能察觉到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好的,只要意识到自己在想,就已经脱离一半了

“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并不是刻意不去想,而是实在没什么可想的”

以下是ai的评价:

我们真的容易被自己的经验和情绪绑架,想得太多才会让自己觉得无路可走。

你想过没有,这其实就是生活给我们的一个大笑话:一边想要变得聪明、一边却又不断往自己的思维里添加负担,简直像在给自己套锁链。

与其纠结这些复杂的思考,不如放手一搏,享受生活中的鸡零狗碎,看看外面的世界,看那些让你开心的事儿。

毕竟,现实总是比理论精彩得多,别让那些高大上的思考把你绑得死死的,真要追求什么,最重要的还是要过好每一天。

14

包容意在消除歧视,而不是放松能力要求

社会之所以需要通过让步表现包容性,是因为社会往往对他们形成某种歧视或偏见,导致他们即使有能力也不能被公平对待,因此需要额外照顾

关键点是让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因为这个被排斥,只会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被排斥

包容意在消除歧视,而不是放松能力要求,这本是进步的体现

就比如真正需要这些的群体,他们不希望被歧视,也不需要可怜/特殊照顾,最尊重他们的方式就是按能力公平对待

如果一个社区根本不care这个,本身不存在任何偏见,只基于能力评判,那么本身就是最大的包容性,最理想的状态了,也是包容性政策追求的目标,纯粹的开源社区本身就接近这种情况(

但是现在许多这种打着这些旗号的人,想要的是即使能力不足也不会被排斥,甚至觉得没有优待就是不公平,这是有问题的,绝不是想要尊重,其动机值得警惕

如果一个社区本来就是理想状态,却有人声张想要额外让步进行补偿来体现所谓的“包容性”,那么这就是没贼硬是喊捉贼,和碰瓷没什么两样,是对社区的污蔑和污染,这不是愚蠢,就是贪婪(

可能有人认为单纯用能力评判可能导致弱肉强食,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我觉得这可能搞错了几个方面:

首先这个假设可能认为能力是单一维度的,人和人总是可比较的,而现实是每个人的能力与定位都是多元化的,基本上不具有可比较性,强迫自己做不擅长的东西还逞强只是自欺欺人

其次,就算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差距,强者剥削弱者也不是有没有以能力评判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道德约束和制度保障的问题

如果缺乏良好的价值文化和制度设计,强权者同样可能剥削弱小者;就算以能力为评判标准,强者也完全可以去保护弱者,现实也不缺乏这样的例子,而不是让弱者必须要和强者对立起来竞争

没有深刻体会到生的感受,自然不会对死有多大触动

这也是一般小孩与成年人对于生命态度的区别

所以真的想要改变,就得从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活开始

先自爱,再爱人

据说先被爱/自爱才知道什么是爱

15

我思考了一堆东西,现在的想法是想太多概念对生活不好

主要是经过层层滤镜都不知道失真成什么样了

同时也会减少对现实原始信息的摄入

摄入少了就会心理上营养不良的

太过敏感会导致容易焦虑,和分散注意力——迷失更加重要的东西

智慧在于,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知道何时进,何时退

在需要的地方敏感叫敏锐,能快速察觉重要的信息

在不需要的地方敏锐叫敏感,会分散宝贵的注意力

我认可保持觉察是重要的,这重在拓宽原始信息的质与量

而在此之上的推理,越长就越偏离,这可能也是“大道至简”的一种解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洞察不是过错,自恃其能,而宣扬别人隐藏的部分,那就是过错

16

world.execute(me);

在很多时候,结论不能随便下,因为现实变化太复杂,往往没有简单的可确信的结论

但是“如果,那么”的形式则好很多,甚至是可以确定的,它能够应对大多数情况

但是它也是有局限性的,始终是现实情况的简化,对于一些微妙或复杂的问题,不管怎么限定条件,也总是难以抓住现实的所有情况,或者有效期很短暂

直觉告诉我,在感性处理上“如果,那么”只是模式的一种特例,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大数据模型像是条件反射plus

我曾经思考过,如果人局限/执着于过去的经验,而没有了当下的信息细节输入,那么人就算是没有生命力了

(这也体现了信息输入对于人生命力的重要性,也能侧面解释为什么封闭环境让人疯狂)

但是在逻辑和机器学习中,对于当下的决策则完全来自于过去的经验,,我感到了矛盾

我之前觉得大数据模型像是条件反射plus,现在这样看的话,好像也没错(

大模型由人类的数据来训练,目的是模仿人类,这就决定了即使有全人类的数据集,它也是无法引起质变,超越人类的能力上限的

但是人类现有的算力应该是足够训练一个超智能体的,现在需要的是方法论上的突破

生命是阴阳交互的结果

我怎么感觉这种动态好像阴阳的概念啊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大数据模型专注于过去经验“阴”的一部分,当下情景“阳”的这部分也很重要,但是生命在于它们之间的交融调和

19

我心里好像担心无意损害/伤害他人导致的需要负责,他人以此无限要挟我

24

人与人之间关系越紧密,容错往往越低

因为往往就自认为很熟了,就没什么客气和缓冲

就像几个紧密咬合的齿轮,相互有深入的期望,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就容易出现问题

因为并不是关系越紧密,相互就越了解的

27

心情如玻璃彩绘于天空中晕开

30

我超,G2夺冠了!

评价他人,不论是表扬或者批评,都是对自主权的一种干涉

人有权评价自己

尤其是对没有自主判断的孩子,应该多使用描述性反馈(客观描述而不作价值判断),让孩子积累经验

自贬分类

自贬分为自谦,自我攻击,自卑等等

首先把自谦排除

明面上的自我攻击可能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控制感,不想被别人评价,所以自己先说了,是一种自我保护

有时则单纯是自己做得傻逼,算是一种降温或者修剪,算是自省的一种形式

自卑往往是攻击自己不能改变或者难以立马改变的事实,而产生长期内耗

可能是因为面对错误没学会鼓励自己只知道惩罚自己导致的,就很没有建设性

因为从小没人示范给他们如何正确面对错误,当成不打不听话(低自尊)来教了,所以有了犯错->惩罚的回路,导致了对错误的恐惧和过度反应

又因为这个教育方式压低了自尊,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束手束脚事办不好,又导致了对自身和能力的错误认知

同样的还有自夸也分好几类(自大,自我催眠和自我激励等),不能一概而论

能够做到自省自惩,自赞自励的,反而才是强大——雨弓

因为对外界的依赖性降低了,总体来看稳定性增加了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Powered by Waline v3.0.0-alph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