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
2025-04
免责声明
本页面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含有口胡和暴论,请谨慎甄别。
1
学习,先同后异
学习东西,先找相似,确定位置,再找不同,区分类别
找相似就是模拟查找,这保证了减少重复和优化已有,于是能保证查找时能找到
再找不同,划分空间
6
函数与rag
rag的生命周期是
创建(文本->结构) 结构化存储 召回(结构->文本)
这个和函数的先定义再调用类似
长期记忆GUI
系统通过“显示屏”输出prompt给llm处理,显示屏包含进行下一步操作所需要的一切信息,等待llm返回
系统还负责与记忆、用户和环境交互
此时的主体不是llm,而是一个记忆系统以及依附其上的反应
其连续的记忆由无数的llm驱动,并传承下去
8
被质疑时始终不辩解并不一定是好事
即使为自己辩护显得无力、心虚、自私,可能觉得放弃自己的优势是一种美德
如果他人的攻击有好意,那么澄清自己的无罪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没有明确反馈反而会影响正常的判断流程
即使自己并不确定对方的指控,也请保留意见反思自己,不要想都不想直接默认
12
文件系统的上位替代?
rag能否参考文件系统来结构化存储呢
但是文件系统主要体现的是父子关系
用 tag 系统应该能上位替代
由于 prompt 自带 or 关系,tag 应该以 and 为原子
其中父子关系中,父是减少 tag,子是增加 tag
语言有限性
语言解码:通过语言和神经的同时出现加强联系,构建反射
输入的一系列文字依次唤醒对应神经元,激活叠加,一个个概念渐次点亮,并汇聚成特定的神经冲动
这是线性而缓慢的达成目标结果
语言编码:一种逆向,逆向检索感受发生前的活动并对应到字词,保证字词能够在自己的环境中重新展开成结果
人可能因为想描述一个感受写一大堆字,在写的时候根据产生的感受进行调整和定向,直到接近或者准确
这是感受的描述、重现
这个组织过程是可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学习和优化的
但由于其有限性,语言和显意识就如同海面上的波涛一般
人的神韵来自于非线性的概念相互激活,这来自于直接的感受,一旦用语言捕获和描述,那么就自我限制了
语言是桥梁也是牢笼,智能没有语言也是智能,初始的智能来自感受
14
对函数库进行适当索引应该能上位替代文本库
函数多次输入
函数的生命周期往往有两个部分,定义-调用
于是函数有两次输入,第一次是引用,第二次是参数
有的函数可能有三次甚至更多次输入,体现在装饰器和闭包等情况
16
索引为基础的前台后台
当我们完成一件事情会想把它放下,这样它就从浅层退回到深层空间了,不再消耗索引资源
也许可以不区分前台和后台网络,自始至终只有一个网络
浅层通过持有的少数节点和它们含有的关系链接到深层
为了方便定位,对每个聚类创建标记节点,拉取这个节点以获取对这个聚类的访问
注意到人会被特定信息唤醒深层记忆
话说这是不是有点像内存或者进程
存储对话记录
每个对话存入文件系统,每个对话作为文件,包含文件夹
如果让大模型自己分类,或者使用嵌入模型,那么会经历先相同再相异的归类过程
这可能有助于复制出大模型或者嵌入模型内部的结构
系统化编程
自顶向下的构建方式
确定能确定的部分
以确定的职责为前提划分模块
模块内区分必做、增强、不应做,其中增强往往是有代价的,分为应做和可做
文档注释、日志系统、规范命名应做
额外方式的兼容性支持是可做
性能优化、容错机制看情况
区分所添加的修改是什么类型的
与其它模块的配合、特殊化
可维护性优化(命名规范、单一职责、注释、类型声明)
这也可以用于系统化拆解已有的代码
当这种拆解达到某种极致时,可以达成文档化编程,用文档完全描述了代码的来源、理由、功能、实现
模块之间的关系公共且抽象,每个模块之间如何交互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不应该搞特殊化的模块
可配置化的行为(数据化,依赖注入)
组合而非继承(子类含有父类对象,而不是继承父类)
单元测试(面向测试编程)
17
精神力划分
感觉上精神力不能以单纯的一个数值表示
可以划分为精神强度、知识量、意识程度
一个人所学知识越多,往往越容易被知识所限制陷入定式——如果意识程度不足以覆盖其知识量的话
意识程度似乎可以看作剩余内存(?)那这个优化是不是进程整理
20
为什么说现在学生压力大
以下“学校”不指代全部,亦可以改为教育培训机构。
资本的需求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加剧了分配不平等和人们的欲望,让人们对现有生活水平更加不满;
这种社会氛围催生了对教育的过度期待。人们往往盲目相信高分数能彻底改变人生轨迹,因此对教育投资变得异常迫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教育系统中存在两个关键断裂点,历史上并不是完全没有,但在现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生产与学习的脱节:子辈不参与生产,教育体制与生产脱节,这让父辈垄断了对生产价值的解释权,子辈即使感受到教育方向的偏差,也失去了拒绝的道义基础;
学习评价的封闭:父辈基本不参与学习过程,学校却垄断了学习的评价权。学生无法直接证明自己的劳动价值,只能通过学校认可的方式被评价,从而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话语权。
学校垄断知识,并拥有学习的解释权,依赖家长的欲望而存续,但往往不直接参与学习,且不承担责任。
父辈往往不了解现代学习的实际情况,但对子女寄予巨大期望,这种期望往往建立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恐惧之上。
而子辈无法直接证明自己的劳动价值,亦无法证明父辈的不合理,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评估教育质量;
依赖于父辈的经济和学校的评价,也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同时,选拔性考试导致子辈无论如何努力,必定只有部分比例能回应期望。
教师作为矛盾的集中点,直接参与学习和生产活动,面对学生家长和学校
受到学校的制度性约束,承受家长的期望压力
需要管理学生,还要因管理方式承担道德压力
出现问题时,责任往往首先指向教师而非系统,学校是不承担责任的
在这种环境下,部分教师难以承受压力,最终成为教育压力传递链条中的一环。
家长对学习过程的不了解,使学校能够轻易推卸责任
学生对生产实践的不了解,降低了他们质疑学校价值的能力
学校的存续来自于家长需求
能够增加家长焦虑、提升需求、将学习压力最大化、同时最有效推卸责任的学校,往往在竞争中胜出
21
话说用ai分析材料并在不同方面给出评分能不能增加训练材料质量
26
空
如何理解“空才能装东西”
学不会不是因为会的太少,而是冗余程序太多
进程太多,都想着已有的模式了,自然装不下新东西,接收不了新信息
内存不能占满,存储要有条理,和硬盘要多存东西是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