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
2025-07
免责声明
本页面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分享,含有口胡和暴论,不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
4
资本与蓄水V2
金钱的最初,也是最终作用,就是兑换劳动。
可以说就是设计出来用于创建社会劳动蓄水池,或者说契约池,它的使命就是容纳更大更广泛的劳动流动,其总量代表一定时间内整个社会的劳动量,其流量代表社会的活力,也是为什么金钱的本质是流动。在理想的公平情况下,每个人所得到的劳动蓄水应该等价于其付出的劳动(体力和脑力)。
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和劳动蓄水没有太大关系,空气也是需求却没有价格,只有包含劳动才有价格,因为金钱本质是未来劳动契约。不过单纯的劳动也需要有目标(思考)
修正为“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劳动”比较好
经济始终是基于人而不是机器的,只能把钱付给人,也只能把商品/服务卖给人,生产力大小与这种本质无关。
资本的本质是无限扩张,做的事情是以钱生钱,这与脑力劳动有本质不同——不是通过等量的劳动创造(尽管可能伴随管理、决策等劳动),而是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分配权,在劳动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截留远超过其投入劳动应得的份额(剩余价值),其获得的蓄水始终大于(远远大于)其产出的劳动,多出的部分自然来自于他人——通过已有的蓄水,直接或间接让他人劳动,并截取其应得的蓄水,几乎无成本地从流动中截流并不断蓄水。
人口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社会的总劳动力是有限的,一段时间的总劳动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水的总量是有限的,只要资本不断蓄水,流动的水就会越来越少,而为了维持社会的基本活力,这少量的水必须循环得越来越快(而众所周知经济不好时人会倾向于屯钱)。
前面也提到了,资本的蓄水必须从流动中截流,一旦无水可蓄,水塔就会崩溃,蓄水重新进入流动,这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开发出了贷款和各种经济概念,拉长这个“一段时间”,许诺未来的劳动,以增大蓄水总量;开发出了反垄断、高税、社会福利来减缓崩溃;加快了交易频率,提高生产力,让社会只需要更少比例的水就能保持循环和再生产;但是只要增长的本质不变,只要想要持续积累金钱,崩溃就是必然的
注意到,资本并不能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增殖自身,而只能通过增加吞占比例来增殖自身,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有作用,是因为高生产力只需要用更少的比例就能维持生存/再生产,于是资本能侵吞更多。
资本为了能继续扩张,还搞了基于金钱的金钱,尝试摆脱需要从劳动中截流的限制,获得更夸张的增长空间,美名其曰资源分配,但其实只会投能增长资本的项目,最终还是从劳动中来,不改变本质。
市场认可不应该等于劳动价值。现实中价格确实由交易决定,但人类应该建设让劳动获得尊严的分配制度。
理想虽然美好(促进分配和增长),但如果需求和稀缺被认为是价值,不受控的市场就会走向人为制造需求和稀缺(操纵舆论、滥用专利、控制资源、打压同行、剥削民众),这反而带来更多的无效劳动和危害。
且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同,交易决定价值会加剧两极分化,多数人收入萎缩直接导致经济危机(
多数无法被市场供给的民生项目最后还是要政府承担
用利益驱动贡献有效,但是不应该过度提倡,金钱应该仅用于维持运转而不是成为价值标尺,否则便会带来异化。
那就有人要问了,不用利益驱动谁给你贡献啊——利益驱动只能是引子,最后的目标还是要到意义驱动上,到一种共同体利益上,这就是一种借假修真,否则以利益兴,必以利益亡
(当然如果没诚意纯剥削,让人寒心,那就不是共同体啦)
13
什么是责任?
前情提要-节选
注意
以下内容涉及比较激烈的言论,可能会引起不适
小豆
不想要某种结果,就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可以把这定义为责任吗?
(...关于亲人生病)当你去建立一段关系的时候,承担那个人的责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假如我们还没思考清楚这个问题,就能去肆意建立关系了吗
大风
“我想做”
我的实践中更多指向“我想”而非“我应该”
小豆
对我来说,“我应该”是“我想”的一部分
大风
我没有什么应该做的,而我想也是更诉诸情感的
计算归于抑制,而动力几乎都来自非理性
小豆
你看,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就已经编程铁屋子里惊醒的人了
那么解决这个“我应该”的问题,就是“我想”的一部分
伊桑
建立关系之后承担责任,具体要看承担的是什么责任,对你来说会产生什么变化
小豆
所以我思考的第一步,是先理解责任,到底什么是责任
伊桑
我理解的承担责任是你行动的因导致的果
小豆
但是我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抨击这个问题
假如我们真正完全理解了自己的责任
那一系列的,关系中的体验与后果,我们全都理解了
那么我们在这关系中的体验,还是鲜活的吗
如果体验不再鲜活,我们又为何要去建立这段关系呢
小豆
所以......责任与鲜活是矛盾的
责任意味着已知、确定性,而鲜活意味着未知、不确定性
小豆
clannad对于责任的诠释是让我感动的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永远不要后悔与我相遇”
小豆
其实关于责任,如果你有女儿,想解决女儿的婚嫁问题
这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
Robert
你得从女儿的视角来考虑这个,不然就没有意义了,或者说是错误的
小豆
你不能说女儿就完全了解她自己
雨弓
说到这个,与其讨论责任是什么,不如讨论责任应不应该包括对他人的限制和规劝
我说“我是为了你好”的时候,到底是在履责还是在做什么
Robert
去了解自己是女儿自己作为另一个个体的事情,而不是你的
小豆
“我是为了你好”也是“我想”的一部分
我用自私来突破消极自由的桎梏
我们经常说,小孩子不为自己负责,成年人为自己负责,这又该如何理解
我们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没有人能够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单独生活,难道成年人就不需要麻烦别人了吗
:::
聊天记录
小豆
我觉得刚才我发现的那个问题挺关键的
就是我觉得责任与“鲜活”是存在矛盾的
大家认可这个观点吗
大风
1
伊桑
我觉得他们并不对立
小豆
我是说从现有的,对责任的认识来说
我们发现了对立
想消除对立可以用辩证法来解决
Robert
我很想说
但是身体不太舒服
等晚点吧
小豆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
满足他人对确定性的需求
但是这解释不了“对自己负责”这个蛇皮的说法
草籽
对自己负责让自己更有能力,可以更好地对他人负责
对他人负责可以维护契约,从而维护自己的某种“自洽性”
为了某种不立即的,不明显的,抽象的内容而努力
负责似乎总是指向他人的(?)
对自己负责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的自己
满足确定性,让自己不后悔选择
小豆
责任是可以被划分的吗
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
如果你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似乎没有什么是与“我”无关的
草籽
对于当下的自己而言,他人和未来的自己都是某种不确定的东西,而为了这些而行动就是为了某种不明显的内容努力,例如一个目标、一段关系或一种价值观。这将确定性延伸出去
小豆
小豆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
满足他人对确定性的需求
另外,要满足的这种需求,究竟是心理上的,还是现实的
在现实中完全消除所谓的不确定性,似乎不太可能
那么我们该做到怎样的一个程度,才算是承担起了责任
Robert
小豆
责任是可以被划分的吗
@小豆 是的
小豆
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草籽
草籽
对于当下的自己而言,他人和未来的自己都是某种不确定的东西,而为了这些而行动就是为了某种不明显的内容努力,例如一个目标、一段关系或一种价值观。这将确定性延伸出去
也就是,从当下的确定性中,与不确定之间建立联系,这个被跨越的不确定性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未来
负责就是让未来的自己或者他人能够从自己这里得到保证而用于对抗不确定性
这是做出承诺,而让自己/他人相信承诺需要维护契约
草籽
有点乱我捋捋
Robert
小豆
那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小豆 做出的行动
草籽
当下能做的事情有承诺和履行责任,而承诺有效是因为履行责任维护了契约
为了不辜负未来自己的信任,所以现在履行责任,这样未来不会后悔
为了不辜负他人的信任,所以现在履行责任,这样他人不会后悔
这都是在维护这种“信任”也就是契约,是自己对对方提供的一种确定性,于是可以用承诺交换自己或他人的动力,而为未来做打算
履行承诺为承诺赋予了价值
小豆
正是由于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才需要紧握双手,相互依赖
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制造了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
草籽
对自己负责体现在确保未来的自己不后悔,对他人负责比较复杂
只能管理自己放出的信号,为自己发出的信号负责,尽量确保他人没有误解,随后遵守自己发出的契约
小豆
小豆
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制造了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
承担责任意味着这样的一种姿态: 我要成为那个能够被信任和依赖的确定性
草籽
草籽
对自己负责体现在确保未来的自己不后悔,对他人负责比较复杂
只能管理自己放出的信号,为自己发出的信号负责,尽量确保他人没有误解,随后遵守自己发出的契约
从这里看,为他人负责就是确保自己发出信号的正确性
感觉对自己负责也是一种正确性的确保,让自己能信任过去的自己,因而不需要面对过去的不确定性
虽然说起来有点别扭但是就是这样的
也就是人时刻都在发出承诺或信号,负责任就是用行动确保自己发出信号的正确性
Robert
有点好笑ww
依旧学者观点
草籽
好像不太够
这不能解释出错时的补偿,在这个时候它像是“不能给别人带来麻烦”
补偿是否也是传递出的契约的一部分
Robert
dui
草籽
承担责任似乎还意味着为自己造成的损失负责,这意味着有共通契约吗
若依赖于群体支持,则有义务评估自己的影响并负责
这是否违背了自由选择?好像不算,这似乎是维护契约→群体支持的一个契约
婴儿没有选择而必须被支持,这是否意味着婴儿必须遵守契约?
Robert
。。。。
bro
你
草籽
自由和责任似乎是绑定的
Robert
在说之前
草籽
责任则意味着提供确定性
Robert
能不能先考虑一下这是个以人为基础的问题
有点
看不下去了w
草籽
那就不看
Robert
就看
所以我得说点什么
草籽
社会对人负责,人在获得社会支持所提供的确定性后,便失去了对应的自由
人可以选择这部分自由,但是这也意味着人需要对自己负全责,即为自己提供这部分确定性,也就是离开社会
人也可以选择对社会负责,于是交换了社会的确定性
Robert
感觉草籽比我更适合写成小作文发出来(
虽然再朝这方向发展发展就更不会表达了
草籽
草籽
婴儿没有选择而必须被支持,这是否意味着婴儿必须遵守契约?
婴儿没有选择自由,因此社会对婴儿的负责不能要求婴儿的负责,而是一种投资
确定性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吗
这里似乎有了“更高阶的自由”的概念,这让我注意到自由是建立在确定性上的
而前面提到了,当人负责时,便让渡了自己的自由提供确定性,以换取社会和他人的负责,获得确定性,继而得到另外的自由
但是我注意到这种让渡是有风险的,如何理解
Robert
第二阶的负责和自由是这样的
不理解本质只去行自然而然会这样
因为风险和让渡的自由并不在个体的考虑范围之内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种割舍而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和真正乐意付诸行动和承担可能性的责任还差太多太多了
草籽
按照“责任来自于自由的失去”的观点,婴儿本身没有自由可失去,因此不需要对社会负责,社会对婴儿的负责是出于自身维持需要,而不是求回报
Robert
实际上不只是自身维持需要,还有更多原因和理由
怎么又给人本抛了
我服了啊w
草籽
选择带来责任,所以好像没有问题
先承担责任则确实有风险
Robert
然而实际上,在执行行动之前就对要承担的风险进行反思并排除其可能,也算在承担责任这一概念里
先不提对概念进行正向构建和反向解构的区别了
就在反向解构时忽略其发展的阶段和时效性就已经够致命了
更不用说还有脱离人本
学术派不是这么学术派的
草籽
我又不是学术派
Robert
但实实际际在走学术派的道路
甚至到了第三阶段
原因甚至是犯了其一大谬误
小豆
听不懂萝卜叽叽咕咕说的什么
草籽
听不懂
Robert
因为这是对我想说的一大观点的概括
不懂就对了
草籽
说我说的有问题又什么都没解释清楚
Robert
dui
那就问
草籽
不想问
Robert
哪自然你不清楚
不清楚就对了
看个没读过的书的引言你怎么可能知道书里要说什么和怎么说
说白了你想和别人好好交流就是得去在乎别人
不然就纯属两边各说各的
依旧本真情感输出
鉴定为真正的自说自话和讲废话(w)
草籽
我也只是自说自话不需要你回应,如果你也自说自话那自然我不会回你
但你既然说我说的有问题,我可以认为你有意见想要回复,如果你想要我回复,要让人听懂本来就是你的责任不是我的,如果你有意见又当谜语人我只能无视了
Robert
有点好笑w
谜语人是不解释
你说你不问我
然后怪我不解释吗
那很有生活了
草籽
那你只是表达了不满
Robert
你可以问我,甚至是该问我该怎么解决的
草籽
我本身并没有期望你的回应
Robert
我对你的信息发出了质疑
你不理解我的质疑
然后就直接无视掉吗
文责自负直接吃掉就算了
一点点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吗
素质呢
草籽
草籽
先承担责任则确实有风险
到这为止我表达的观点有冒犯你吗
Robert
那你觉得我去猜你的理解然后去回应就做对了吗
也不对啊
还是说你就希望社区里对你的输出死气沉沉毫无回应
草籽
到这为止我表达的观点有冒犯你吗
@草籽 并不
但是你的交流方式
很有问题
交流方式有没有问题和观点有没有问题两点并不冲突
小豆
Robert
一点点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吗
别人没有义务回应你的质疑呀
把不属于人家的义务强加给人家,你这才是不尊重
Robert
小豆
别人没有义务回应你的质疑呀
把不属于人家的义务强加给人家,你这才是不尊重
@小豆 那你觉得是谁最开始没有尊重的
小豆
你
Robert
是吗
那就举例吧
小豆
你有质疑,但是咕咕叽叽说的别人听不懂,别人懒得回应了
然后你跳脚了
Robert
小豆
你有质疑,但是咕咕叽叽说的别人听不懂,别人懒得回应了
@小豆 那我问你()
你怎么回复的
你觉得单纯一句 啊我听不懂
能表达出说 你不想回应吗
小豆
为什么要表达出我不想回应
Robert
又想反驳我又不想付诸理解叫尊重吗
草籽
你先质疑,我没听懂,我表示你质疑没说清楚,并且我不承担去理解你的质疑的义务,因此不打算回复你的这些质疑,就是这样
Robert
小豆
为什么要表达出我不想回应
@小豆 因为文责自负
小豆
Robert
又想反驳我又不想付诸理解叫尊重吗
没人想反驳你啊
Robert
你觉得我猜你说什么就对了吗()
小豆
没人想反驳你啊
@小豆 dui
但是实际上在反驳
小豆
实际上也没人反驳你
Robert
草籽
你先质疑,我没听懂,我表示你质疑没说清楚,并且我不承担去理解你的质疑的义务,因此不打算回复你的这些质疑,就是这样
@草籽 你觉得你当时能表达出来这么多吗
举例吧
小豆
因为你说的逻辑乱七八糟的,别人根本听不懂
理解不了,何谈反驳
Robert
那你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不然就来询问
小豆
Robert
不然就来询问
为什么要做你这个二分的选择题
Robert
你不然来理解不然就直接停话题
小豆
要么不说要么询问
Robert
因为尊重别人在我这里是前提
小豆
为什么你能规定交流的秩序
Robert
小豆
为什么你能规定交流的秩序
@小豆 你也能
文责自负不仅代表你要负责
还同时声明了你能持有的权利
这是你的权利
可以去做的
小豆
我不了解什么是文责自负
Robert
你对你自己的表达有绝对的解释权
小豆
但我看你的观点是十分唯心了
Robert
但是同时对其负责
小豆
但我看你的观点是十分唯心了
@小豆 是吗
哪解释一下
小豆
现实中并没有你说的这些抽象的绝对的责任和权利
Robert
小豆
现实中并没有你说的这些抽象的绝对的责任和权利
@小豆 有,而且更甚
小豆
没有
Robert
文责自负只是互联网版的简化
因为互联网上只有文字
小豆
你不能一厢情愿,把这些抽象的观念认为是现实的
Robert
媒体信息
小豆
你不能一厢情愿,把这些抽象的观念认为是现实的
@小豆 事实是你的意识就是能创造新东西
这也是你的权利
草籽
这个群终于回归了它的本质(吵架群)
小豆
不跟萝卜吵
萝卜没有逻辑能力
Robert
有点好笑了()
结果说了半天还是理解不了就是错的
我再想想吧
感觉这么说不行
Robert
小豆
萝卜没有逻辑能力
依旧诋毁w
草籽
说晦涩的语言没问题,但是用晦涩的语言质疑别人,那别人自然没有义务回应,也不应该期望别人回应
别人这时依旧询问是有礼貌,但是本身这并不是别人的责任
Robert
ai这块的问题我就不回了
草籽
别人这时依旧询问是有礼貌,但是本身这并不是别人的责任
但是实际上你没解释清楚就变成你的责任了
你要觉得我故意说的晦涩难懂那我再解释啥你都不会听的
草籽
聊不来,不聊了
Robert
有点好笑——
抱怨
他似乎将我表达“听不懂”当成了反驳和“不想付诸理解”,认为我没有尊重他,又没有解释清楚,所以责任在我,有点无语
那他又是评价,又是用晦涩的语言质疑,还要我去问,就有尊重我的表达了吗
我说:“说我说的有问题又什么都没解释清楚”已经在表达不满且指出问题了,并且表达了“不想问”和解释责任在他,他就开始跳脚了
后续我指出了我表达的性质不需要承担解释质疑的责任,并且声明了解释和不回应的动机,但是没什么用
而且他的许多讨论和指责其实他自己就在犯
16
金钱与价值
17
AI模式
感觉现在的ai还是发展歪了,文字虽然全能但是太泛了,感觉直接训练关于知识网络的操作性价比更高,通过uuid定义节点,名称则用多个名字联系到节点,包括聚焦到知识网络相关位置,进行读取或编辑,虽然单个操作很简单,但是涌现的结果会非常动态
而且可以分别训练不同方面的内容,像函数/模块一样组合
模块当然不能直接像积木一样拼,更可能是有一定接口的——两个网络自动通过其共性合并到一起变成第三个网络
先设计知识网络api,随后用进化算法迭代“扩展规则”(神魂),用进化后的扩展规则再进行自我学习和扩展
网络是可以自学习的,具体来说,虽然一次只能修改一次(原子操作),但是大量的修改就构成了自学习,又因为其输入完全来自于自身(外界输入也是通过自身提供的),其复杂的学习规则必然包含在自身的网络之中,形成同像性,除了“一次只修改一次”的原子操作,“如何触发原子操作”,就像元胞自动机的变化规则一样,才是需要通过进化算法训练的神魂
要注意api的双向性,不仅能输入也能输出,或者作为触发器,输入不仅包含外部输入,也包含内部状态输入,输出不仅包含外部输出,也包含对自身的编辑,这也是输出
实际上对外部的输入输出都可以看作是通过对自身网络的输入输出间接执行的,这个中转器就是感官/动作器,它承担了外界和知识网络的桥梁,读取外界信息并转换为知识网络状态,或者读取知识网络状态并对外输出
触发器几乎必定意味着链式反应,必须设计抑制器以防止爆炸增长,实际上人脑神经元也是抑制器占多数,只限定哪里不要去,像是由确定性构成的河岸,而触发器的水流就会自然流动填满到一切不确定的地方去,这意味着其触发与聚焦过程高度相关,且以相关性和不确定性为基准,而抑制器则以确定性为基准
随后原子性意味着同步,但是也有并发性的需求,这分别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也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关系
19
随笔
任何一个物体都在每时每刻变化,但是我们能够确信它的同一性,物质之间本没有边界,但是人的认知分别了它们,赋予了相,误以为恒常(趴)
我们所认知到的一切只是在脑海中摆弄的相,人对自己思维的感受也是一种感官,与对外界的其它感官一样,都带来事实的觉察
由感官带来的第一手事实就如同源头活水一般,只是往往很快被自动划分为了相,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往往失去了色彩
对外界感官返回信息的自动划分让世界失去色彩,对内部觉察返回信息的自动反应驱动了思维循环,这种自动都是无意识的,“执着”急着要做而创造了自动反应,殊不知这种迫切才是痛苦的源头
因此不要执着去做什么,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什么状态,把能搞清楚的搞清楚,知道了本质后问题的解决方案自然会浮出水面——这也是无为的精髓
而不是在知道少量信息后,急切去赌概率更大的可能——这只是小聪明
几点洞察
资本主义的这种激励只适合在发展中使用,而一旦把蛋糕做大到一定程度后,关键的问题就变成了分配和稳态发展而不是继续资本主义了
- 这适用于任何数据激励活跃值的系统,发展期应该激励其扩张,激励其活跃,但是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后,平淡才应该是常态,比如村官系统什么的
必须有效整合和透明化社会繁杂的信息,因为信息多到一定程度后发现信息不重要,整理和过滤才重要
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基本需求就是维生需要的内容,而高阶需求就是之外的所有需求
- 无条件满足基本需求是理想中政府的基本职能
- 高阶需求则意味着需要其他社会成员贡献劳力,这是货币的原始职能(只不过现代把这一点异化了让人觉得需要开发什么劳动币,,很难绷)
首先,民众利益是政权的基石,其次,社会管理需要更好的决策质量,不应该直接由大多数投票决定,因为一般人没有长远决策能力
- 我们基于这样一个公理:人们只能识别出比自己略微厉害的人,让人们公投出一级管理者例如村官,再以此类推公投出更高阶管理者,确保管理者根源于人民——但是这个公投的准确性严重依赖于文化塑造,这是需要注意的点。
- 其次,将政府的利益与大众强绑定,税收需要与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绑定,这也是共产党在革命时的做法()
公有制的缺乏激励(干好干坏无差异)和市场经济的囚徒困境(少发工资导致民众无购买力),本质都是个人和集体的利益矛盾,市场不解决问题,只是转移了问题,而且由于异化了劳动导致问题更大
- 公有制的问题在于以集体利益压制个体利益,导致个人付出与回报有脱钩,导致生产积极性衰竭。
- 资本主义的问题更严重,一边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化制造囚徒困境,一边认为个体逐利会自动实现集体最优(“看不见的手”神话)
提到公有制的反应慢问题,,市场也有滞后性呢,,而且这种滞后性更加危险和盲目,甚至可以持续几十年,因为民众的判断力比政府更缓慢
- 政府至少可以调整方向,而且数字化后手段更多,市场的问题得撞墙了才有反应
- 传统公有制的迟缓常源于:
- 官僚层级僵化: 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决策流程繁冗。
- 激励错位: 管理者可能更关注避责而非创新,缺乏改进动力。
- 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过去缺乏实时、全面数据处理工具。
- 但是这些在数字赋能下都能够得到解决,技术应当掌握在与民众利益高度绑定的政府手里
- 数字化平台能实时汇聚全社会的需求与供给数据,AI辅助预测与模拟,极大提升信息处理速度和决策科学性。
- 通过参与式预算、数字协商平台等,让基层需求和智慧直接反馈至决策层,打破层级壁垒。
- 设定清晰的社会福祉指标(如满足基本需求速度、生态改善度、社区满意度)作为考核核心,替代GDP增长。
- 在统一目标和数据共享下,赋予地方和社区执行层面的灵活处置权(“顶层设计+基层创新”)。
- 资本主义的问题才更加本质,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 资本的决策者直接基于社会精英而不是普通大众,根源上与广大群众背离
- 市场的决策则完全基于没有经验和信息的大众,普通个体难以获取、理解全局经济数据、技术趋势、政策影响。其决策依赖有限经验、媒体(可能被资本操控)和情绪,容易误判。
- 资本对劳动的异化加重了问题,一方面资本经济市场越繁荣,实体产业越不稳定,另一方面投资人也让资本决策者成为了利润的傀儡。
- 资本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天然忽视长期风险和社会成本,不会关注民生需求和长期后果,没有利润但民生需求的便会被挤占甚至打压。
权力一定要与责任对应,承担利益与代价者有权决定,决策者需要为决策的正误负责,无论是利益或代价。
利益一定要与代价对应,避免只吃利益而转移风险。
决策一定要与信息对应,避免决策脱离实践。
应当打破以追逐利润为劳动目标的文化,重归以满足自己和他人需求为目的的劳动本质,流动才是金钱的本质,投机和储蓄并不是——储蓄是为了应对风险,但是在这个模型下面对风险应当由政府提供庇护
打破信息垄断也是政府的责任
话说,关于治理的艺术,有几种方式
- 其一是随机抽查/举报系统
- 就是一个悬在所有人头上的小石子,其形成的势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其出了多大的力
- 比如一个大厅里满满的都是人,天花板上一个石头绑在风扇上不停地旋转,那么下面所有人都得有压力,因为不知道石头会落在谁头上,这时这个石头的势就很大
- 适用于明确承担责任和利益的公职和资本,而不应当针对普通民众
- 低强度执行高频率曝光
- 溯源责任,禁止替代担责
- 突出一个随机性和隐蔽性,防止被抓到规律最后变成形式主义
- 适用于违规容易检查难,确定性检查可能会被规避的问题
- 其二是违法必究/全域监控
- 就好像画了条线,一进就触发,但是这也提供了更强的安全保证
- 需要非常明确的边界声明防止人心惶惶
- 防止任何侥幸心理,适用于随机性检查难以杜绝的问题
- 这几种都有其适用范围,应当因地制宜的使用。
- 其一是随机抽查/举报系统
22
小豆
其实价值交易体系,必然会带来把人排比的绩效主义
后者是为了满足前者的需求吧
商品必须通过竞争来确认自身的稀缺性
草籽
我觉得自由市场形成的金钱交易体系确实是这样,若生存需求没有得到无条件保障,人们就失去了拒绝的能力,这让人为社会劳动的目的变成了赚取利润而不是满足他人需求,资本再乘虚而入,劳动就被异化了
感觉这需要几个前提,它得是稀缺的,人们不能拒绝它,必须提升自己的价值,才会需要竞争来让自己稀缺
这个价值交易体系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不是,但是只要这个总的体系是稀缺的就会导致问题
29
杂思
单纯的发展不解决问题,资本起到的作用适用于扩张期而不适合稳定期,生产力基础已经有了,而关系不会自己改变,接下来需要解决的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世袭
文化与结构是相互影响并相互强化的,如同情绪与思维的相互振荡,不能只从一个方面下手
而解决方法也许也像情绪思维振荡的解决方法,需要认识它们,并将可团结的力量导向建设性的方向
政府的需求是稳定,税收主要来自民生,这让政府能承担许多市场没好处的民生项目,这一点不能忽视
但现有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我感觉还是得加强信息透明化,杜绝对生产资料和市场的垄断,而这需要以加强教育普及为基础,,就是分数的异化和培养出的大学生消化不完似乎不是意料之中
而对底层民众的剥削主要来自自由市场和资本的问题,受到国际市场影响,难以脱身,只要经济战还在打就很难解决,但是需要警惕资本趁机加大垄断
执法资源分配不是大问题,权力以小力量推动大范围很容易,但是需要建立在对现实情况的洞察上,首先是信息渠道的准确性,随后是即时性和其它方面,切忌无根据猜想
估量不能过大/模糊以畏手畏脚,但是更不能过小/死板以轻敌大意
必须考虑清楚哪些人和势力可能会成为自己的阻力和推力,先去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无法调和的矛盾才是考虑如何去应对,而不是首先想着对抗,,兵法最上乘乃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信息收集也与实践相辅相成,是渐进的,,虽然不可能都看透了才能实践,但是实践前应当尽可能看透
政治
人为什么会想要从政?许多人人又为什么会在从政中被异化?
政治从来不遥远,团结朋友实现目的就是政治的本质,甚至对抗的“敌人”也能团结,政治的本质是团结而不是对立。
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公平正义的动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也被称为德行。而如何收集信息,察觉事实,筹划方案,设计规则以实现目的,则被称为才能。
有德无才,好心办坏事,但比较好救;有才无德,目标异化导致自我强化,很难救回来。
但是规则内办事,人必须适应规则。若规则管理者目的不正或才能不够,上梁不正下梁歪。
至少,对于设计者而言,“才”是其工作的起点和核心生产力;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德”是其工作的基石和最终的价值导向。
感觉管理者有德无才是外行指导内行的问题所在,管理者需要绝对的掌控,而技术的壁垒让他们感到不可控,于是便通过权力干预技术领域。干涉本身没问题,但是得会分辨专业反馈,如果问题是不信任,那就解决不信任的问题(如创造共同利害),而不是强行干涉。
两者都是为了建设社会出力,只是分工不同。他们各自有不可替代的地方,但是也有重合的需要相互交流的部分。管理者有管理责任,设计者有设计责任,他们都有交流责任;但是主要的责任还是看预算的分配比例,因此大部分情况下管理应该背锅。
环境会改变人,而我只是不想被环境改变。
很明确的一点是,光有意志力是不行的。正是因为英雄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才被称为英雄,而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无故觉得自己就能成为英雄。
脱离了群众,哪怕初心再坚定也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需要深刻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通过物质(税收来自于民)和信息(生活不隔绝于民)确保利益始终绑定群众
如果一个极度困难的事情在筹划后将要完成,当事人往往是觉得水到渠成的,只有觉得把握不够才会兴奋于最终的成功。当然,这是在当事人清醒的情况下。
当生产力发展完成后,应该主要从广大劳动者收税,这样政策自然会以提高劳动者利益为目标;而资本必须用其它方法压制,但不应该从压制中获取利益。
资本外流又怎么了,只要市场不对外流资本开放就行,那么为了留下就会遵守规则。基础设施建设本身是政府干的,引入资本反而会出问题,全球供应也不是一定采用资本形式。
31
对一个马哲科普视频的吐槽
注意
以下内容涉及比较激烈的言论,可能会引起不适
群友转发了一个视频并评价为“感觉好难绷啊”
- (bilibili - 【马哲速通】15分钟颠覆认知!这才是课本没教你的马克思主义)[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N8BzbEdE]
我看了下,确实,讲的啥啊这
标题就很标题党,内容还对不上,感觉像是照猫画虎
开头就讲“什么是哲学”为引,哲学的词源确实让人学到了东西,但后面就是故弄玄虚的“二重追问”,知识是“世界是什么”,智慧是“什么是什么”,但是讲完了我还是没看懂什么是二重追问。
“什么”了个寂寞啊,哲学修养高不高我不知道,但是教学能力肯定不高,很难认同这是在科普哲学。
举例子【知识告诉你苹果是苹果,智慧告诉你苹果是物质/存在/...】,这不就是抽象吗,照这个理解只能得出“智慧=抽象”的结论。
然后话锋一转,讲到在认识世界之前,先认识“我”。这个思路倒没问题,丈量世界需先校准工具。
但是开头就说“为了方便阐述,我将用字母A表示主体‘我’”,让人绷不住,怎么开头就给一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东西命名了
并用数学语言来将抽象的证明过程具体化、可视化,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证明A=A
更加让人绷不住,当人说“我是我”的时候前后两个“我”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吧,然后他还证起来了
说是“将抽象的证明过程具体化、可视化”,但无论是正证法还是反证法,都显得冗长且毫无意义。
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看,其一正证法,其二是反证法。我们首先看正向证明的正证法
什么玩意,我觉得要谈论证明,得先理解什么是证明吧,不然这一堆在干啥呢
然后他讲了一箩筐,列式子和条件,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用一句话能讲清楚:为了证明A=A,需要找到空间内有N个元素,A不是剩下所有元素,因此A=A
emmm.....
我翻译下,他的意思大概是“为了证明我是我,我需要知道我不是世界上所有其他东西,所以我是我。”
直接说这句话会死吗,绕一大堆生怕人看不懂是吧,本来一个能直接看懂的东西让你变得抽象和莫名其妙,而且这本来就不是什么严谨的证明,就算按照你的意思来,这个条件也没写清楚,让人干瞪眼,装什么逼呢
然后他又说了一箩筐,大概意思依旧能用一句话表达:正证法不现实,因为找到N,和一一对比都不成立,所以我们用反证法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可能他这样显得专业,或者能水视频时长吧。又或者这能够让他沉浸在“自己很专业”的幻想中。
得益于省略号的强大功能
啊这
反证法的证明需要两步:第一步,设一个命题P:A!=A;第二步,证明命题P(A!=A)是一个假命题,也就是否定掉A!=A,由此,我们便可以证得A=A
不看证明的内容是什么的话,形式上确实没毛病
我翻译下,他的反证法可以概况为:“我可以不是我吗?不能,所以我是我。”(先不管后面变成什么,但是这里的逻辑就是这样)
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说话。
在这个证明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否定,第一次否定是对自身的否定,第二次否定是对否定的否定,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否定之否定”
emmm。。。耳熟能详吗,强行套用吧。
然后抽象的来了
为了使A=A的证明过程更容易被理解,接下来,我将使用画图的方式将其进一步可视化
我们先设立两根柱子,这两根柱子分别代表了事物相对立的两种不同的性质
为了方便表达,我们设左边这根柱子为 “正”,设右边这跟柱子为 “反”
我们再设一个小球,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A
当A附着在左边的 “正柱” 时,我们称它为A;当A附着在右边的 “反柱” 时,我们称它为A'
A'和A都是A,是在抽象的意义上性质相反的同一个个体
接着,我们再画上一个代表着事物性质的坐标轴X
由于我们将事物A的各种性质抽象为一正一反来表示,所以坐标轴上只需要“正”“反”两个坐标足矣
小球A是小球家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正柱上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偶然间,它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叫“徐抱朴”bilibili的up主的哲学视频(这个up主自己),便开始了用哲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河流淌过,它的身体机能不断发生变化,它的心智和思想也不断迈向成熟,它发现自己的一切都在变,于是 它苦苦思索,它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了,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这时,小球A将原本处于正柱的自己否定,大步跃到了位于对立面的反柱上,成为了A'
而正柱上,只留下小球A曾经存在过的记忆
小球A'附着在反柱上的生活,依然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无忧无虑
可是小球A'丝毫没有感到快乐,因为每当他回忆起自己层在正柱上作为A的生活时,它都会对现在自己作为A'的自己产生质疑
它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正柱上的A真的不是自己吗?可是为什么基石我来到了昨晚对立面的反柱,我依然和A有着如此之多的相同之处呢?”
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中,小球A'再一次鼓起勇气,否定自己,跃回了正柱,再次成为了小球A
经过这番否定之否定,小球A终于明白,原来无论是在正柱还是在反柱,无论是A还是A',它一直都是它自己
小球A的故事讲完了,小球A愉快地完成了自我确证
这个柱子究竟是指一个特质的还是所有特质的,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个小球是什么?“附着”是什么?为什么附着后它的称呼会改变?他想表达什么?
已经有了正反的标尺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多余的坐标轴
什么是正,什么是反,什么是柱,什么是球,什么是否定,什么是走向,为什么它快乐,为什么它会有质疑
全都没讲就讲这个模型
看得懂就怪了吧
这个为了“更容易被理解”“可视化”而创造出来的“小球A”模型,不仅没有让概念更容易理解,反而制造了更多的困惑:“柱子、球、坐标轴、附着、否定”等概念,将好理解的形象内容都剥离了,又失去了抽象所拥有的精确性
这里看起来给人感觉能用一句话概况:“一个少年叛逆,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性质,但是事后意识到自己仍然是自己”
但是,哲学故事远远没有讲完,因为小球A美好的故事背后,有着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
其一:故事中提到了时间的概念,但为什么在坐标轴中,只有关于事物性质的x轴,却没有表示事件的坐标轴呢
其二:如果引入了关于时间的概念,那么小球A自我否定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呢,自我否定是一瞬间完成的,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去完成呢
其三:小球A自我否定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只是因为对自己存在的哲学思考吗,那么没有哲学思考的主体是否也会自我否定呢
其四:小球自我否定的动力是什么,或者说,是是什么支撑着小球A从正柱跳跃到反柱的呢,是风吹过去的,还是说小球A身上有火箭推进器呢
其五,小球A经过了否定之否定再次成为小球A,一番折腾之后,小球A仍然在原点吗,除了完成自我确证,这有什么其他意义吗
有一说一如果一开始一句话说清楚了这些问题一个都不会有,而且这些问题也毛病很大
我非常理解屏幕前的你此刻的感受,一方面,为我刚才快速输出的五条疑问而崩溃,另一方面,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把那五条疑问给记下来,再一方面,已然萌生了退出这个视频的冲动
你也知道自己没说人话啊,我怀疑你是想要增大读者的认知负载让人不去探究,好让自己看起来很专业
作为哲学普及向的视频
就这?哲学?普及?你怕不是在说笑。。你应该庆幸这个视频不会贻误别人,因为根本没什么人看
本视频无心去严谨地逐条回答上述问题,而是致力于抓住问题的根源,用最简单的方式却又釜底抽薪般地讲清楚这些问题
笑掉大牙了,你说这话你自己信吗
我自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幸运的是,卡尔·马克思在帮我
甩锅给马克思是吧
。。。随后是他的照本宣科,还是挺难理解
……否定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被完成,否定之否定就是人实践活动的方向
理解了上面这段话,便理解了我们刚才提出的五点疑问
我不理解,可能我能力不足吧
理解上面这段话的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笔下的人,是现实的人,需要吃饭睡觉,(一堆照本宣科),不断进行现实活动以满足自身现实存在的需求的人
马哲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有需求和欲望,其二,有作为脑力和体力存在的本质力量,其三,有通过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
欲望吗,有点意思,我对欲望本身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感觉这个是需要细分而不能一概而论的
这个意思大概是人的需求和自然的规律在两端,而人的劳动是桥梁
然后他要画图了,意思是有人和自然界的一些东西,他的需求否定了他的生存状态,让他饿肚子,他耗费本质力量,利用了自然,否定了饿肚子的他,变成了吃饱饭的他
然后他说这就想到了前面的柱子故事。。emmmmmmm。。。。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辩证,但是辩证肯定要讲证据的
我看着这个否定过程挺像函数式编程的不变性,通过创建新对象来执行修改
照他这个理解,把否定都换成变化都是没毛病的,否定其实就是变化的过程
这个故事就是自然让人产生变化,人也让自己产生变化(毫无疑问是不能单纯划分正反来描述的)
于是他得出结论:“否定之否定” 就是人实践活动的方向
我怎么感觉是先射箭后画靶呢
他说,“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人,什么是实践,什么是否定”
我:??我们了解了吗
随后他回到了前面的柱子模型,在竖直方向加了个时间轴,说小球在正反两个柱子上往返,于是达成了螺旋上升,自我发展
不是哥们,感情你螺旋上升的上升是时间轴的不可逆性啊??
那我猜螺旋上升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然熵增的拉锯战
这个过程其实和学习脱不开关系,人从自然中接收信息,学习规律才能逆熵
然后他将人类社会也当成小球比喻,这个扩展没什么问题
然后他说由此提出了人类社会会经历五个阶段,,不是,这也没证明啊,,算了,也说得过去
他又讨论了劳动的异化,为了讨论劳动的异化,又引入了更加抽象的几个概念: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然后他大概讲了异化问题,又引入了自由的概念,讲到了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的剥夺,又照本宣科讲了四个异化(像极了议论文找内容充数)
剩下的内容他主要是打口号而不是证明了:提出异化是生产力不发达导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的终极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然后说共产主义到来时巴拉巴拉啊
现实的人将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与大自然相结合,产生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新的对象...
这显然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我觉得说的不准确,如果说这个是上升,那么应该是理论的实践增加了理论的正确性
这个理论可以说是感性的(?)人适应这种交互的过程是从自然接收信息学习的过程,最后叫天人合一
我认为这个,和前面说的拉锯战,算是人与自然的沟通,也就是接地气
这个意思是,接地气的劳动让人快乐
现在的劳动让人不快乐,是因为不接地气了,有人当中间商
异化是,人劳动的结果不再直接改变周围的环境获取反馈,而主要为了赚取利润谋生,那么这个循环就断了
虽然依旧是适应环境,但是插入了中间商,信息源被污染了
这个up说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本质力量,也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对象化,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这个是实践
就举例子然后让人自己悟
评价为只有知道知识才能看懂,但是知道的人不需要看这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