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
2025-10
免责声明
本页面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分享,含有口胡和暴论,不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
8
换个角度,「做游戏」算不算一种需求?它为什么让人快乐?让人不快乐的阻力来自哪里?「做游戏」本身能成为游戏吗?
若目的是实现功能,我想复杂度本身并不算让人愉快,它应该来自事务本身,而不应该让人困于工具的弊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会让人有成就感,但若这个困难本无必要则会让人有没苦硬吃的感觉。
前面也提到了,我想需要机制让重复解决问题也有其价值,,或者我思考的方向不太对,这也许并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做游戏」更接近一种文学创作和表达,允许其重复就像将画画当成题目来做,或者临摹一样,感到无聊是当然的事情。从文学创作和表达的角度出发,似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0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4
人文关怀是什么?
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需求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关怀的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但有时候你不知道它是基本的。
观点要讲证据
保持觉察,分清哪些是自己以为的,哪些是实际观察的。
往往观察到之前就加上滤镜了,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加了滤镜。
事实不影响情绪,但对事实的认知会。
25
杂思
- 卡住时可能是受视角所限,应该去了解一些之前不了解的东西
- 创作是需要灵感的,这往往不是可以用线性逻辑抓住的东西
- 而应该增加感受和体验
-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 为了做到这个:保持觉察
- 收集信息,确定哪些事情是已知的,整理状况,确定边界,分析问题
- 意识到问题究竟是什么是解决它的第一步
- 真正的读书还是能有用的啊,能够解惑,可惜应试教育让人们形成了对读书的刻板印象
26
切记以人为本,不能害人
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好坏来自于人的评判
不必等待好事降临,我们应该主动把握能把握的机会。即使没有好事发生,换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也许能让过去的坏事变成好事
过去的错误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只会在过去的幻影之中,只要没有人看重它,它就不会造成伤害。
即使他人看重你的过错,以你的过错惩罚你,这是他人的问题,你可以选择不重复这个问题。惩罚不能帮助改错,不能帮助承担责任(仅限于事件本身),就毫无意义。
沉没成本不计入决策。
调和争端
要尊重每个人的观点而不是反驳每个人的观点。
不应该期望通过指出他人的逻辑错误,进行纠错和建议来调和矛盾,这往往激化争端且考验修养;
引导大家把感受表达出来,防止表达变为指控,促进共情,有时更能解决问题。
感受不泄,无以纠错,无以听劝,无以共鸣;
理性来说,就事论事,不翻旧账,指控需举证。
27
不求回报
我的建议是,不要把改变当成是为了谁而改变,而是当成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改变
努力不求回报不求对等,改变不能通过压抑自己做到,这可能更难,但是这样对自己对别人也更好
这样虽然进步更慢但是更踏实/真实
补充一点,这种从来都只能用来要求自己,不能用来要求别人的
真正的爱是自由而喜悦的付出,不是压力和牺牲
容纳情绪需要健康的身体
我感觉我身体状况在变差,然后我注意到更难容纳住情绪了,我想也许是容纳情绪需要健康的身体吧
确实需要一些中断内耗强制冷静的方法
29
如何道歉
为什么要道歉?道歉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应该道歉?什么时候不应该道歉?如何道歉?
我写这个一方面是来自一次真实的道歉,另一方面是意识到道歉不能陷入无限赎罪之中,不应该为他人情绪负全责,于是归纳并写了下来(有 AI 辅助)。
道歉是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行为和影响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为了求他人马上原谅,而是让自己诚实地承认那份伤害,承担责任。道歉也是修复关系的必经之路。
- 承认事实:反思并清晰地陈述自己的错误行为,共情、理解并接受该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与实际影响。
- 承担后果:主动承担行为本身造成的后果。给对方空间和主动权,通过主动倾听、确认和理解,重新建立信任的桥梁。
- 自我成长:将道歉视为一次机会,正视并修正自己的思维定式和行为盲区,这是成为一个更成熟的人的必经之路。
道歉的时机
- 应该道歉:
- 你的行为(无论有意或无意)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并且你“看见”了这份伤害。
- 不应道歉:
- 你没有做错,只是为了平息对方情绪或息事宁人。
- 往往导致敷衍,可能伤害自己,并导致有害的路径依赖。
- 对方的要求超出你的责任范围,试图让你为他们的情绪负全责。
- 你不能为他人情绪负全责,阻止他人成长反而是不负责的行为。
- 你没有做错,只是为了平息对方情绪或息事宁人。
- 延迟道歉:
- 当双方情绪都非常激动时,立刻道歉可能被视为敷衍或火上浇油。
- 情绪往往也会让人无法做出高质量的道歉。
- 可以打出暂停,这本身也是负责任的态度。
- 错误的道歉不如不道歉,因为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 应该道歉:
道歉的心态
- 诚实第一:不诚实的道歉没有意义。
- 不求回报:你是为了承认错误,不是为了乞求原谅。
- 必须做好对方不接受、不原谅,没有任何回报的心理准备,因此不要勉强或压抑自己做任何不情愿的事。那容易架空期望形成妄想,不真实也不长久。
- 追求共赢:你是来合作的,不是来对抗的。
- 有限责任:始终只为过错本身负责。
- 成长心态:诚实可能带不来完美。给自己和对方空间和时间,慢慢改进和成长。
如何道歉(理想情况)
- 明确动机:想清楚“我为什么要去道歉?”是为了让自己心安?是感到后悔?还是真的为了对方?
- 不管怎么样的动机都没关系,但不要欺骗自己。
- 一旦我们深入而诚实地去了解我们的动机,很可能会发现我们并不能做到纯粹为了对方而行动,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人类绝大多数的利他行为,都混合着利己的动机。
- 去看清它。这时内心的不安就是我们的道德罗盘,它不是污点。只要它能推动你去做正确的事情,那就没有关系。
- 自我剖析:深入思考“我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做?”
- 这必须建立在清晰和诚实之上,不光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内耗和痛苦往往来自于模糊和欺骗,这让人感觉矛盾和被拉扯。
- 警惕合理化:你可能会下意识合理化自己的想法,美化动机,回避负面念头,这让自省变得困难。
- 警惕滑坡: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是滑坡到(对他人或自身)性格、命运等难以改变问题的负面看法上,这种归因实际上终结了进一步思考,否定了改变的机会,这是一种更加隐蔽的思想上的懒惰。
- 接纳不完美:最后,你可能会认识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只是一个会犯错的普通人。
- 表达:避免自我中心,确保让对方拥有空间和权力
- 心理准备
- 有时你并不清楚对方怎么想的,不清楚对方是否需要,对方甚至可能会明确反感,这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 承认事实
- 表达来意,清晰地陈述自己的错误行为,以及自己所看到的伤害,表示你知道发生了哪些事情,没有回避它
- 剖析当时的动机
- 这是必要的,让对方理解你当时的行为逻辑,展示的反思深度、诚实与否直接决定你的态度。
- 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诚实长远来看更有性价比。
- 切记这是为了提供自己的视角,建立理解,而不是为自己辩护找借口。
- 这是必要的,让对方理解你当时的行为逻辑,展示的反思深度、诚实与否直接决定你的态度。
- 共情伤害
- 传达对感受的共情,让对方知道你看见了,你收到了,你对造成的伤害感到抱歉/遗憾/后悔,你没有忽视它
- 切忌假装自己完全理解了,诚实即可
- 否则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 明确道歉
- 明确说出“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不该这样”等语句。
- 可以表达希望能被原谅的愿望,但需要尊重对方的感受,给对方不原谅的权利。
- 给权利是一回事,一般的交流中都会多少表达自己的期望,也不好说是不是情感绑架。
- 也可以表示“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你必须原谅我,我需要让你明白我知道错了。如果这能让你心里好过一些,那就足够了。”
- 全然倾听
- 倾听对方关于事件本身的情绪宣泄
- 进行理解,传达确认,而不作评判,让对方知道你看见了,你收到了
- 避免给压力:
- 不要催促对方给出回答,不要催促对方原谅。
- 有足够的决策空间、是否原谅,是对方的权利。
- 这可能让对方怀疑你的动机。
- 避免评判和盲目建议。
- 人本来就有权定义自己感受。
- 不要把对面当傻子。
- 不要忽视对方表达、不要道德绑架等。
- 本来就是大忌。
- 不要让对方反过来共情你:如邀功(说自己做了哪些)、诉苦(谈论自己的痛苦或牺牲)、自我感动。
- 这就本末倒置了。
- 不要把决策权完全丢给对方、向对方索取方案(甩锅)。
- 同样很奇怪。
- 不要催促对方给出回答,不要催促对方原谅。
- 心理准备
- 诚意:空口无凭,行动至上
- 不要把“你想让我怎么做?”这种决策压力丢给对方。
- 对方很可能并不乐意且没想好,这其实很危险
- 接纳不完美:
- 很难在讨论前知道对方的实际需求,你无法事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 方法能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其实不那么重要,因为可以随后讨论。
- 但即便是第一个方案,也一定要在能力范围内
- 重要的是你思考过,并愿意和对方探讨。
- 这表明你的诚意。
- 这能展示你偏好的处理方向。
- 立即行动——如果能够立即补偿
- 做出成熟的承诺——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立即行动
- 若可以近期补偿,给出精确的、可验证的、能力范围内的计划
- 避免“我保证再也不犯了”。这种承诺极其廉价,是在赌未来的自己不会犯错——这实际上是无法预测的,即使你真的能做到也空口无凭。
- 承认短时间无法证明:只要你真的认真自省过了,长久的行动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 不要把“你想让我怎么做?”这种决策压力丢给对方。
- 明确动机:想清楚“我为什么要去道歉?”是为了让自己心安?是感到后悔?还是真的为了对方?
防止无限赎罪:道歉是通往平等的桥梁,不是通往卑微的滑坡
- 警惕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的自我牺牲,或者任由对方摆布
- 这往往是迫于压力的、自以为是的,很可能不能产生积极效应。
- 容易施加压力,变成道德绑架。
- 可能诱导对方习惯性地突破你的底线,引导关系走向不好的模式。
- 设立边界,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 就事论事,拒绝人格攻击。
- 你的责任是有限的。承认一个行为的错误,不等于承认你整个人是失败的。健康的道歉,绝不以牺牲尊严为代价。
- 承认事实、接纳情绪、承担责任,但拒绝侮辱。
- 温和地拉回对话
- 有时对方的过激行为来自于情绪,当对方开始贴标签或翻旧账时
- 承认事实,理解情绪,明确反对,拉回话题:
- “我承认那个行为错了,你会这么想也很正常。但请不要这样定义我这个人。我们能先聚焦在这件事上吗?”
- 接受过去的错误,但先只解决看到的问题——这反而是负责的态度:
- 人的精力有限,投入到过去所有问题中只会让人情绪耗竭,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只会每个问题都解决不了。
- 若无法正常交流,可以选择中止对话
- 就事论事,拒绝人格攻击。
- 确保有效和有建设性
- 察觉并避免没有建设性的、产生无意义伤害的讨论
- 避免破坏性的、惰于思考的解决方案
- 对于巨大的责任,有时选择“活着并承担”比“毁灭”更需要勇气
- 保护自己并退出
- 需要有明确的原则/底线
- 红灯信号:人格侮辱、情感勒索、无休止的惩罚
- 表明越界和不能接受
- 暂停,而非对抗
- 陈述事实与感受——你不需要陷入他人的叙事
- 表明当前沟通的无效性、对关系的破坏性
- 明确提出暂停
- 坚定地退出
- 你已经尽责了,剩下的是对方的课题,你不应该插手。
- 不要轻易做决定。但一旦设立底线,就不要因为对方的挑衅或退让而轻易动摇,这让底线显得廉价。
- 需要有明确的原则/底线
- 陈年旧事:不要闯入他人的生活
- 时间长到一定程度,过去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他人本身很可能已经不在意、不记得了,重新跳出来道歉,轻则让人莫名其妙,重则引起 PTSD 撕开伤口。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的道歉是为了我的心安,还是为了对方的福祉?”
-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你没有权利要求对方配合你,去处理一个你曾经造成、而 ta 已经(或正在)独自处理的伤口。此时,沉默是你最后的尊重。
- 什么时候,不应该再度提起?
- 你已经离开了对方的生活
- 你的出现本身就可能是一个创伤事件
- 对方明确表示过“不要再提了”
- 无论对方实际怎么想,必须尊重其意愿
- 对方的生活看起来已经重回正轨,不再有迹象
- ta 可能已经不再期望你的道歉
- 你已经离开了对方的生活
- 什么时候,可以极其谨慎地考虑提起?
- 那个伤口仍在影响你们当下的关系。一个悬而未决的“幽灵”,持续地、明显地影响着你们现在的互动模式。那么,一次好的道歉可能是打破僵局、重建信任的唯一途径。
- 这其实不算陈年旧事,因为伤口从未愈合,它一直在那里
- 当你有绝对的把握,对方仍在等待这个道歉时
- 但这种判断非常主观,极易出错
- 非常谨慎的试探
- 先申请道歉许可,提到自己欠一个道歉,不知道对方是否记得,不知道会不会产生打扰,允许对面不想听不给机会,如果对面真的在意,那么会想起来的。
- 那个伤口仍在影响你们当下的关系。一个悬而未决的“幽灵”,持续地、明显地影响着你们现在的互动模式。那么,一次好的道歉可能是打破僵局、重建信任的唯一途径。
- 时间长到一定程度,过去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他人本身很可能已经不在意、不记得了,重新跳出来道歉,轻则让人莫名其妙,重则引起 PTSD 撕开伤口。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的道歉是为了我的心安,还是为了对方的福祉?”
- 警惕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的自我牺牲,或者任由对方摆布
如何面对亏欠和内疚感?
- 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但我想阿德勒心理学能给出答案,而且前面的处理或多或少也参考了其中的思想。
- 区分内疚和责任
- 前者是面向过去的、消耗性的自我惩罚;后者是面向未来的、建设性的自我成长。你有权利和能力选择后者。
- 目的论——行动不被原因决定,而是为目的而选择:
- 自我惩罚:“我犯了错,所以我不配快乐/成功。”通过持续的自我折磨,来创造一种“我已经为错误付出了代价”的畸形道德平衡感。这比面对“对方可能永远不会原谅我”的失控感要容易得多。这是一种廉价的赎罪。
- 不作为的挡箭牌:“因为我一直很内疚,所以我无法开始新的生活/修复关系/再次尝试。” 将内疚变成一个舒适的“病房”。只要你还在“生病”(内疚),你就有了不去面对更艰难挑战的完美借口——比如承担改变的痛苦,或承担被拒绝的风险。
- 一种廉价的“善良”证明: “你看,我为这件事感到如此痛苦,这至少证明我不是个坏人。” 通过“表演”或沉浸于深刻的内疚,来向自己和他人确认自己的道德底线。它关注的是“看起来像个好人”,而不是“去做正确的事”。
- 持续的、非生产性的内疚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它让我们停留在情绪的泥潭里,而回避了真正需要勇气去做的——行动和改变。
- 你有不选择内疚的自由。这并不意味着你变得冷酷无情或逃避责任。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远为纯粹和强大的道路。
- 把能量用于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责任),而不是用于反复鞭挞过去的自己(内疚)
- 思考能做出什么行为,产生什么影响(责任),而不是聚焦于自我(内疚)
- 即使你不内疚,也丝毫不影响你去真诚道歉、承担后果、弥补过失的决心。事实上,一个没有被内疚情绪淹没、头脑清晰的人,能做出更有效、更具建设性的补偿行动。
- 自我接纳:坦然承认并接受事实
- 接纳“会犯错的我”: 坦然承认“我是一个会犯错的、不完美的普通人”。犯错是人类处境的一部分,是学习和成长的必要数据,而不是对你整个人的价值判决。
- 区分“行为”与“自我”: “我做了一件错事”不等于“我是一个坏人”。当你能将单一的行为和你的核心自我分离开时,你才能在承认错误的同时,不摧毁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