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
2025-09
免责声明
本页面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分享,含有口胡和暴论,不构成任何建议,请谨慎甄别。
8
杂思
总结了一点前面的想法
政治的正道是团结而不是分裂,本质是如何把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做同一件事情的学问,它必须出于群众的需求,最终满足群众的需求
邪道会让你们妄下定论,让你们相互对立,相互不信任,会让你们以为政治就是勾心斗角,政治就是在规则里往上爬,把自己变成一颗有价值的棋子,把其他人踩在脚下,但是再有价值的棋子也是棋子,我们不应该中计,我们要成为人
政治有时候确实会表现为相互斗争,这会误导我们,但它应该是用来对事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我们要针对的永远不应该是人,而应该针对具体的事、以及侥幸的、没有根据的想法
就像扑火需要扑火根一样,就算是不好的想法,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单纯觉得这样不好就去阻止,那是主观的、自我中心的、不尊重事实的,往往也是没有用的
有的时候,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时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敢于抗争。可怕的不是与人斗争和对立,可怕的是稀里糊涂地与人斗争和对立。为了分辨哪些力量可以团结,哪些力量是阻力,一切都要建立在准确的、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察上,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所以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以事实为标准,而不是想象的事实为标准,我们要学会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的事实
当我们实践时,不可避免的会注意到我们已经在一个规则体系中,必须要遵守规则才能有力量团结更多的人,尽管这些规则让人讨厌,难道我们要因为讨厌它,就不再利用它了吗?我们要坚持实用。只要它不会违反我们的原则,有用的我们就去利用它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不能因为有用,不能因为结果是好的,就放下了自己的原则,我们要知道,坏的过程即使带来了好的结果,也是背离人心,根基不稳的。我们要务实,但务实的前提是务本。
如同不可杀一人而利天下,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有害国法,贻害无穷
即使刺杀很好用,红军在革命初期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也坚决反对刺杀。不光是因为坚信历史不是由个人决定的,刺杀个人无法解决产生问题的社会结构矛盾,要正大光明地人民斗争才能真正改变历史;同样因为,刺杀走的是邪道,一旦打破了这个底线,那么人们就会习惯于用它解决问题,那么之后即使成功了,也会人人自危,根基就不稳了。
这就是王道和霸道的区别,王道以人为本,即使失败也坚持原则,那么大家都会支持他,即使一时受挫,也不失人心,终有卷土重来之日。 而霸道即使是为了好的目的,也是不择手段的,那么大家就会害怕他,即使一时成功,也根基不稳,兴于此,亦亡于此。
17
命令即方块,编程亦游戏
在讨论关于我的世界的命令和编程的事情。
mod是与游戏绑定的,为什么数据包也是与世界绑定的呢?
简单来看,这是地图的一部分,用于共同构建游戏玩法。
进一步,我们可以把数据包的命令也看成一种方块,那么这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那么玩命令添加玩法,本质上也是在造自己的建筑,并且有不同的成就。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用别人的库,喜欢造轮子,因为建筑还是要自己搭才有意义。
甚至 mcfunction 本身的难度也是它乐趣的一部分,解决困难的问题达成目标时,哪怕这个目标原本很简单,这总是让人有成就感。
再进一步,编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玩法呢。
正因为其工程性,而让人觉得别人写了自己就不用重复造轮子了,没有工程意义就没有太大用处。
这实际上让新人和大师之间有了一大段真空区。
人们水平不足以造出足够新的有用的软件,但是也过了探索小玩具的阶段。
他们想造出各种软件,但是人们都做过了,发出去的作品也不会被欣赏和鼓励,而是被以实用性比较,这会让人难以获得正反馈来进步。
在 mcfunction 中,这个问题被部分解决了。
因为 mcfunction 本身的限制和各种原因,更有水平的工程师很快会投入到插件和 mod 等实现功能更容易的开发中(或者根本不会来),这让 mcfunction 中更容易做出一些独创性的突破,而能立即用于游戏需求当中,重新启动了探索的正反馈循环——即使它的上限并没有那么高,这既是限制也是保护。
19
利益的来源决定其性质
利益皆有代价,有的是单纯的零和/负和,有的是透支社会信任,有的是影响社会稳定性,有的是腐蚀人的价值观、影响道德底线。手段会污染目的。我认为这些可被称为邪道。
公理假设:任何利益的获取都对应某种形式的成本/付出/劳动。
正道:
- 价值创造,正和博弈
- 方式
- 劳动换取:其所获利益是对其创造的新增价值的回报
- 合作共荣:协作产生 1+1>2 的效应,并分享新增的价值
- 特点
- 建设性: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好
- 可持续性:建立在价值创造上
- 社会认可:价值包含隐性的方面,不破坏公序良俗、风气文化,无害国法
邪道:
- 方式
- 掠夺:通过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平等、垄断等手段,强行或欺骗性地转移价值
- 透支:消耗属于集体、未来的,难以定价的公共资源,如环境、信任、声誉、稳定性,转变为价值并从中获利,长远影响将由社会和后代承担
- 损害社会稳定性:通过加剧贫富分化、制造阶级泡沫、固化阶级等方式获利。这种利益的代价是整个社会结构性风险的提高。少数人的利益建立在多输入安全感的丧失之上。
- 影响人的道德底线:通过重塑社会价值观来获利。将贪婪包装为进取,将投机美化为投资,鼓励“捷径”,利用思维的懒惰混淆是非,让人不自觉卖出自己的底线。
- 特点
- 破坏性/不可持续性:不创造价值,且往往伴有价值损耗,依赖于健康的社会运行,当宿主被侵蚀殆尽,自身也无法持续
- 隐蔽性:危害往往是间接的、长期的、系统性的,常常披着合法、创新、高效、现代的外衣
- 方式
股票赚钱是邪道吗?
- 方式
- 劳动换取?不完全/极少是劳动换取。绝大部分利润来源于市场波动和他人的错误判断。“有人赚钱,就有人亏钱”。
- 合作共荣?表面上,上市公司融资,股民分红。但为了维持股价增值,股东和所有利益方必然推动决策迈入资本主义的旋涡,并摒弃更多底线,成本被大量外部化了。
- 掠夺?是。利用信息优势和资本优势,在零和博弈的市场中收割散户。
- 透支?是。对永续增长的追求必然导致最自然环境和社会信任的系统性透支。
- 损害社会稳定性?是。资本得利远超劳动所得,加剧了贫富分化,并周期性引发金融危机。
- 影响人的道德底线?是。将不劳而获的投机行为塑造为智慧和成功,侵蚀了“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观(这与意志力无关),鼓励脱实向虚。
- 进一步分析:股东和利益方会推动决策滑向资本主义的漩涡,不如说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精髓和死穴所在。资本的逐利本性能够压倒其他所有善意的目标,如社会责任、长期主义、员工福祉和环境保护,让这个善意的目标像是一种虚伪的公关掩饰。
- 决策的推动力来源于流动且匿名的股东群体,实际上异化了所有权,他们不关心公司的文化、员工的幸福或产品的伟大,只与虚无的投资回报率绑定,使得道德和责任变得虚伪、极其稀薄
- 资本市场不接受小富即安
- 短视行为更容易获得市场奖励
- 竞争,劣币驱逐良币,赢者通吃
- 这导致了,即使股票作为一个工具的初衷是好的,即使起到了分配作用,即使公司本来是好的,这也注定了无法健康发展。
- 一个有野心的、想真正改变世界的公司,能做的最好选择之一就是不上市。脚踏实地的路走起来难,但真实。
- 决策的推动力来源于流动且匿名的股东群体,实际上异化了所有权,他们不关心公司的文化、员工的幸福或产品的伟大,只与虚无的投资回报率绑定,使得道德和责任变得虚伪、极其稀薄
- 方式
20
人工智能这个东西噱头太大了,但是理解门槛又非常高
就我理解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完全没有到自主的程度,甚至这条路线是不是死胡同都不知道,但养活了太多人和公司。
许多项目内容不像是真正为了研究产出的,更像是把它当成能有kpi的工业项目来推动的。
我相信是真的有人在搞研究的,但是我也相信人类精力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偶然性——不能盲目相信人群的力量,思想使其团结,但利益使其盲目。当大势不对时,任何相反的力量都会被压制,导致一些区域形成无人涉足的真空。
面对人工智能这种高壁垒行业,一方面需要避免外行指导内行;另一方面,需要有办法确保不被画大饼;这两者存在矛盾,但都是重要的。
还有个问题:区分工程问题和探索问题。
- 工程问题往往能设立明确的目标并被验证,对此进行奖励能激励并提高工作效率。
- 但探索和创造性问题不能,通常兴趣就能让他们进入心流,有目的的目标或奖励反而会限制甚至异化他们。
既然存在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问题,就必须用两种不同的模式去管理。
在探索领域,管理者必须从“指挥官”转变为“服务者”,为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允许失败,而不是单纯的以目标达成为奖励,这也能吸引真正想要研究问题的专家——因为提供了研究问题的更好的环境。
这套体系能够运转,最终依赖于一种信任文化,或者某种统一的思想。管理者信任专家的判断,研究者信任组织的支持。
但也许总是会被利益侵蚀呢?是不是最终需要可靠的制度来保障?我不确定,也许它们本应该是相互协作的。
25
AI 与自我觉察
我寻思让 AI 认识它自己怎么样
监督行动及其效果,捕捉反馈,幕后观察自己,监督改进本身及其效果,因果关系的验证
观点的支撑事实
预测与好奇导向呢?
26
与人交流
要实事求是,对方的行事和逻辑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一厢情愿地相信对方一定会怎么怎么样
但可以聚焦可控因素:想你能做什么,为什么想做,为什么能做
27
我想我不是不喜欢表达,而是不喜欢虚伪的表达
感觉学校教的东西以后用不到这件事都快人尽皆知了
不但不教授生活中真正有用的技能,教的一些应试技能有的还有反自学设计。
还与社会封闭,我看学校才是浪费青春。大家怀念校园生活怀念的从不是校园本身,而是那逝去的青春啊。
什么才是有用的技能?去接触不完美但真实的世界,而不是隔绝开,让他们与世界建立连接,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要学什么,这是一切的基础;帮助他们寻找爱好,培养正确的三观,发现自己的使命;让他们学会爱与被爱,边界控制,课题分离;能够有逻辑条理,培养习惯,规划事务等等;还有觉察状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点燃和培育生命力,去提供所有他们需要但不能独立获得的视角、经验、方法和工具,去培养敢于且能够独立生长的,有韧性的人,有能力去面对未来的人生课题和各种困难。